第一节 概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暨京津冀大都市群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台站。
2.建设地点: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校区内。
3.建设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4.师大主校区简介。
师大主校区占地面积3500亩,各类校舍建筑面积(含在建)达85余万平方米,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校园生态建设取得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科研教学设施配套齐备、学生生活区功能完善、绿树成荫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2550余人,国际生2000余人。
师大新校园的成功建设为我校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批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政治学等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入列全国重点马院。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市一流学科7个,市重点学科18个,市特色学科(群)15个。其中,2021年新增理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包括:地理学、化学、生物学),在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及办学条件高标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并向国内外高声誉的办学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建设背景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三大国家战略。建设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不仅是落实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开展京津冀高校、科研单位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我校地理等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超大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国家级观测站重点围绕野外和典型区域大尺度的生态环境观测研究,且已布局接近饱和。目前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观测站,国内现有两家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尚无国家级站点的布局。
因此,建设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建成城市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不仅有利于联合京津冀高校共同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填补国内大都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空白。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国家战略思想,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与京津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2021年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实现京津冀区域相关院校协同创新。
三、方案征集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建设工程及京津冀大都市群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台站项目,拟选址校园东南部,四至范围:东至陈台子排水河,北至天任道,西临天健路,南至天和道,用地面积约40亩。项目包含教学科研综合大楼和野外观测台站及配套仪器设备,预计总建设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我校建成功能先进的、生态化的、环境幽雅的现代校园增色。本次方案征集意为在设计领域营造博采众长、争创精品的设计氛围。
本次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暨京津冀大都市群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台站建筑设计方案征集采取公开形式。欢迎对大学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建筑设计院参加。
第二节 设计要求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为进一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的生态环境,在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的协作和支持下,拟在天津师范大学新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和京津冀大都市群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台站,充分利用天津师范大学的现有场地、设备等资源的基础,建设服务京津冀“双碳”目标的城市生态环境观测站,逐步形成京津冀生态环境观测网络;建设开展京津冀区域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研究与开发平台。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建设京津冀生态文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研究院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机构。
该项目位于学校中部偏东的核心区,特别是野外观测台站毗邻陈台子排水河,与博理楼、明理楼、音乐厅及图书馆等距离较近。该观测台站与相关教学楼、音乐厅、图书馆、排水河及周边环境的关系对整个校园景观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项目方案设计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方案征集总占地面积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1.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教学科研楼
拟规划建设功能性教学、科研、实验、成果演示于一体的8000平方米协同创新科教楼(6层)。
2.京津冀大都市群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台站
在本项目选址用地内,建设天津师范大学城市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站,同步完善基础配套建设(规划图见附件)。
二、规划设计理念
1.与校园和谐。
我校校园经过近十余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形成特有的“师大校园风格”。新项目既要尊重已形成的校园和建筑,又要不拘泥原有建筑;充分认识研究院和野外观测台站的特殊性,让新建筑为校园增色;不限定采取某种建筑风格和形式;总之,个性鲜明的放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中能与原有建筑和校园和谐共生的方案就是本次《征集》所追求的目标。
2.体现“科研、教学、合作交流、综合管理”一体化。
“一体化”主要体现在“研究院”。所谓研究院是项目的总称,包括办公、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协同合作等方面。另外,“野外观测台站”也存在部分观测场房,需安装野外观测装备并预留一定的观测空间,为相对独立区域。
3.资源共享。
这是我们建设新校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本次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与已建成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即可利用某些资源为新建项目服务。
三、设计要求
1.生态文明研究院
1.1.为研究院教职工提供办公、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场所,同时具备举办院内学术交流讨论、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功能,并可服务接待中外专家;还可兼顾部分交流学生和教师服务;安排适量的中、小型会议室。
1.2.面积分配
1.2.1.研究院1楼,为实验用房,按四种标准布置:240平方米,1间,为动态监测平台;120平方米,2间,用于放置大型仪器设备;20平方米,1间,为保安室;大厅400平方米;含项目配套用房共安排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
1.2.2.研究院2楼,为实验用房,按两种标准布置:60平方米,13间,用于样品分析;20平方米,6间,用于存放样品、便携设备、天平室、超纯水室及危化品存放室等。
1.2.3.研究院3楼,为实验和教学用房,按三种标准布置:100平方米,1间,为地理空间模拟室;60平方米,12间,用于样品分析、野外台站数据监测和研究生教学;20平方米,4间,用于技术支撑。
1.2.4.研究院4楼,为科研用房,按三种标准布置:60平方米,6间,为小型研讨室2间及4个研究中心4间;40平方米,3间,用于学术委员会;20平方米,21间,为科研办公用房。
1.2.5.研究院5楼,为科研用房,按三种标准布置:40平方米,6间,用于专家工作室;30平方米,4间,用于客座教授;15平方米,36间,为科研办公用房。
1.2.6.研究院6楼,为科研用房,按三种标准布置:240平方米,1间,为中型演示厅;60平方米,8间,用于4个研究中心;30平方米,6间,用于客座教授及数据管理。
1.3.设计标准。
满足基本教学、科研使用要求。
2.野外观测台站
2.1.为研究院教职工开展科研、教学场所,主要集中观测城市环境要素,兼顾建立山地-农田-城市-滨海样带多站点联合观测,开展多尺度、多要素、多平台的生态过程机理及其应用试验研究。同时,场内还可进行临时、小型师生的学术交流讨论。
2.2.面积分配
2.2.1.精细观测试验区。分为六个观测样区。林地有松树、冬青和杨树三个林地样本区,可作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和代表,草地有一个样区,农用地有作物和蔬菜两个样区,建设用地和水域不专门布设样区,利用临近试验站的典型类型代替,每个类型样本区覆盖面积为25米*30米,均匀种植,间距2米。农作物样本区,设置5米*5米八个样本亚区,可以通过肥水供应精准差异化控制,形成差异化植被生长状态。
2.2.2.站内外多尺度嵌套观测。在站内和站外校园内水泥路面和楼顶以及湖泊水域内分别设置地面观测节点,形成站内站外多尺度嵌套观测,实现像元尺度多参数观测矩阵。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为校园全覆盖观测。
(1)40 m观测塔
40米观测塔安装有:7层的风、温、湿梯度和地表辐射温度,并开展大气成分观测梯度。四分量辐射传感器、光合有效辐射、雨量计等架设于铁塔。
(2)10 m气象塔
10米气象塔安装有:风速风向,温湿度,四分量辐射和地表辐射温度。
(3)蒸渗仪
在10m气象塔处安装蒸渗仪,内部安有土壤温湿度、土壤水势传感器,建设一个维护井,在维护井右侧大田中埋设了土壤温湿度、土壤水势观测系统。
(4)涡动相关仪
在40米和10米塔旁各有一套涡动相关仪,主要用于监测试验区下垫面的蒸散量。在10米气象塔处架设有波文比能量平衡系统。
(5)波文比-能量平衡系统大孔径闪烁仪
大孔径闪烁仪为东北、西南放置,发射端在站内,接收端在校园内站外。
2.2.3.观测场地。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用于水-土-气-生及遥感等野外定点长期观测。
3.其它
3.1.研究院、野外观测台站建设规划设计要十分珍惜用地,十分注意此区域要求管理一体化。
3.2.突出使用功能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形式美,合理控制平面系数,达到校园总体的和谐及美观。
3.3.充分考虑水、电、暧、空调、电梯等设施,具体要求待方案定后再议。
3.4.充分考虑生态环保等设计。
3.5.研究院和野外观测台站符合相关建设设计规范要求。
第三节 设计文件编制
本次方案征集要求在用地范围内规划设计总体方案,其深度应满足《城市建筑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
一、编制内容及要求
1.文字部分。
1.1.说明书。包括总平面布置、建筑方案说明。
1.2.技术经济指标。
1.3.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特殊事项的说明。
2.图纸文件。
2.1.区域位置(比例自定)。
2.2.研究院和野外观测台站总平面图。
2.3.分析图。包括功能、绿化、景观、交通分析图。
2.4.项目总平面图、建筑标准层平面图及立面图。
2.5.本项目鸟瞰图。
研究院和野外观测台站中心建筑表现图(含周边区域)。
图纸需裱于黑色轻质背板,尺寸900*1200。另需要增加各单位可视情况酌定。
3.成册文本。
将文字部分、图纸部分打印成册,规格A3;包括:封面、目录、文字文件、模型照片、图纸,共10册。
4.电子文件。
所有文件和图纸的电子文件刻成光盘,各二套。
第四节 其他
一、应征资格要求
1.应征人应为国内合法注册的法人实体。
2.应征人应具备承担本项目的资质和能力。
2.1.应征人应提供证明其具有独立承担建筑、城市设计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具备住建部颁发的建筑行业建筑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含综合甲级资质)。
2.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应征。
3.其他
3.1.本项目不接受个人及个人组合应征。
3.2.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不得同时应征。
3.3.项目负责人、主创设计师需具有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等相关设计经验及案例。
二、征集规则
第一阶段:报名及资格预审
应征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密封提交(三份),现场提交承诺书(承诺所提供的资格预审文件真实有效)。主办方对应征人提交的有效资格预审文件进行评审,择优选取三家入围单位,参与下一阶段方案评选。资格预审文件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明、2018年1月1日后的类似业绩或案例证明、2020年1月1日后的财务状况证明、“信用中国”未列入失信人证明、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介绍等。
注:
1.提交截止时间:2022年6月24日16:00。
2.提交地点: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基建维修处。
3.提交方式:现场提交(提交人应符合防疫要求,不得有14日内中、高风险旅居史,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行程码,佩戴口罩,提交前1日与主办单位联系)
4.提交联系人:李老师23766513
5.资格预审入围办法:2022年6月27日,由主办单位组成评审委员会,选定三家应征单位入围(应征单位不足三家的,延期评审)。评审后,由主办方向入围单位下发入围通知,未入围者不作另行通知。
第二阶段:设计方案编制及评选
1.入围单位接到通知后,30个自然日内提交设计方案成果(每家入围单位只提供一套设计方案)。
2.评选办法:
2.1.方案评选委员会由建筑专家(不得从入围单位中产生)、主办单位主管领导组成,充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选。
2.2.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对参加方案进行排序。
三、注意事项
1.入围单位根据此公告相关内容开展方案设计工作,主办方将举办现场答疑会议(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送交文件一律不退还,由主办单位作为档案保存。
3.补偿。本次征集评选完成后,设计方案未被采用的应征单位,有权获得一次性方案补偿费人民币5万元整,补偿后设计成果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应征单位不得追溯,且不得将此方案另作他用;被采用设计方案的应征单位若在后期招标过程中获得该项目设计权,不再给予补偿费,若未获得该项目设计权,则给予一次性方案补偿费人民币5万元整。
4.本次征集最终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5.所有应征单位在本项目设计方案征集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自理。
6.参加本次应征者均被视为承认本公告所有内容。
7.应征单位必须对本项目方案征集过程中有关资料、图片等内容的保密性负责。
8.其他未尽事宜以主办单位最终决定为准。
四、附件(入围单位接到入围通知后领取以下内容)
1.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平面图(电子文件)。
2.本项目选址位置图(电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