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转载】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发布首个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2-11-10 21:57   生态环境部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国内外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发展现状和成效国外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卫星已形成高低轨组网、多手段协同的综合监测系统。美国、欧洲通过实施EOS、哥白尼等卫星计划,综合应用多/高/超光谱、红外、雷达等观测手段,已具备立体、多维、多尺度的全球综合观测能力,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上呈现多手段与全要素、体系化与系列化、精细化与定量化、平台化与智能化等特点。“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稳步增强。依托《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空基规划》),在轨的生态环境卫星在大气环境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生态监测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遥感监测能力,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卫星遥感手段不可替代。党的十九大以来,先后为落实60多件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事项办理提供了遥感技术支撑。持续开展甘肃祁连山、图牧吉、珠穆朗玛峰等1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完成以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呼伦湖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为代表的30余项专题报告,为全面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状况、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环境风险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支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卫星遥感手段客观高效。2016年以来,在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利用卫星遥感大尺度、全天候、全天时的优势,发现大批疑似环境问题,为督察组提供1万余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线索,为现场督察提供了精准指向。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夏季臭氧监督帮扶及“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工作,为臭氧及其前体物监测、扬尘风险源识别、重要生态空间监管等提供了卫星遥感数据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卫星遥感手段广泛应用。持续开展全国及重点区域气态污染物、颗粒物、臭氧、沙尘、城市黑臭水体、蓝藻水华、河湖岸线、河流断流干涸和核电温排水等遥感监测,以及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地块、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源、固体废物、农村非正规垃圾、尾矿库等遥感监管;开展长江、黄河等入河入海排污口遥感排查;开展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建立五年定期调查评估制度,持续开展重要生态空间遥感监测与核查。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各标志性战役的成功,提供了广泛、多元、精准的技术支撑。

全文见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V2sz6eX1fceNJjUXVkUf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312 | 管理员:杨建华